Diving Fun

2025/02/27潛水風潮夯!4族群風險高,醫師提醒6大注意事項 回上一頁

 

       台灣四面環海,越來越多國人熱愛潛水,但醫師提醒,心血管疾病、感冒等患者不適合潛水,潛水者也要小心發生潛水夫病,一旦出現關節痛、皮膚癢等症狀,就要立刻送醫,進行高壓氧治療,切記不可再次下潛,避免加重病情。
 
       曾有位年輕人第一次到東北角龍洞潛水,被教練發現氣喘發作導致浮出水面的姿勢詭異、意識模糊,送醫過程中雖恢復清醒,但雙眼失明且出現氣胸,隨後被診斷出罹患潛水夫病。氣泡阻塞支配眼球的血管經引流與高壓氧治療後,病情轉為穩定,視力恢復。醫師坦言,若救治時間再晚點,恐留下永久後遺症。
 
       台灣潛水風氣旺盛,以自由潛水為例,台灣目前約有8至10萬名自由潛水人口,且持續成長中,預估產值上看每年20億元。但有醫師表示,自由潛水及水肺潛水牽涉壓力變化會對人體造成影響,尤其自由潛水單憑正常呼吸和屏息十分考驗技術屬於一種極限運動,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潛水。
 
       他建議民眾潛水前可先至潛水或高壓氧等相關門診評估身體狀況,如有以下疾病或狀況就不適合潛水:
 
1.耳鼻喉(呼吸道)相關疾病:氣喘、鼻竇炎、感冒、中耳炎、耳膜破損、慢性組塞性肺病等。
2.心血管疾病:高血壓、冠心病、心律不整等。
3.心理疾病:精神官能症、幽閉恐懼症、憂鬱症等。
4.其他:補牙、癲癇、手術恢復期等。
 
       健康民眾下水後也不容大意,醫師說心情保持平穩很重要,若情緒過於高昂激動,將加快心跳提高攝氧量及氣瓶消耗速度,反而讓潛水者緊張產生心理壓力造成惡性循環;此外,俗稱潛水夫病的減壓病是最常見的潛水意外事故,嚴重者可能死亡。
 
      當外界壓力增加會增加氣體在身體組織的溶解率,若快速減壓上升,氣體短時間內快速解離出來,來不及排出體內,將堆積於組織間隙直接傷害細胞或阻礙血液循環造成缺血和缺氧,出現關節酸痛、皮膚搔癢及紅疹、頭痛頭暈、倦怠等症狀,甚至視力模糊、肢體癱瘓、呼吸困難、胸悶、胸痛、休克、死亡。
 
       曾有位花蓮民眾潛水抓魚時未注意減壓上升速度,結果罹患潛水夫病,轉送三軍總醫院過程中陸續發生呼吸困難、呼吸衰竭、血壓下降、昏迷、無法小便、皮膚有斑點。幸好經插管、洗腎及5小時高壓氧治療後,民眾第二天清醒。
 
       有些潛水病患欲透過再次下潛、上升,自行調整體內氣泡排出或打止痛針或類固醇,減緩關節疼痛,但彭忠衎表示,這些方法治標不治本且後者可能造成關節永久傷害,加重病情,呼籲患者一有相關症狀,應立刻循正確減壓流程就醫,進行高壓氧治療。
 
 
  • 潛水6大注意事項:
  • 若民眾要避免發生潛水夫病在內的意外,請注意:
 
1. 潛水前應由醫師評估身體狀況,確認疾病與病史。
2. 選擇合格且專業的教練、設備與訓練。
3. 選擇安全的水域。
4. 應有潛伴隨行,不可單獨一人潛水。
5. 不可長時間潛水,或短時間內潛水數次,須有足夠的休息時間。
6. 出國潛水者24小時後才能搭機,避免升空減壓,增加潛水夫病罹患風險。